在 5G 通信網絡中,天線既是信號收發的核心載體,也是實現高速率、低時延、廣連接的關鍵設備。隨著 5G 網絡從 Sub-6GHz 向毫米波頻段擴展,天線設計面臨兩大核心矛盾:小型化需求(適應終端設備輕薄化趨勢及基站密集部署)與信號覆蓋能力(滿足復雜場景下的穩定通信)。作為全球電子制造重鎮,東莞的天線產業正通過材料創新、結構優化及智能算法融合,探索兩者的平衡之道。
一、小型化與覆蓋能力的矛盾根源
物理尺寸限制
天線尺寸與工作波長正相關。毫米波頻段(如 28GHz)的波長僅 1 厘米左右,理論上天線單元可大幅縮小,但高頻信號易受障礙物衰減,需通過增加天線單元數量(如大規模 MIMO 陣列)提升增益,反而可能增加體積。
多場景覆蓋需求
東莞作為制造業城市,既有高密度的工業園區、商業區,也有城中村、郊區等復雜環境。小型化天線需在有限空間內兼顧全向覆蓋與定向波束,傳統 “一刀切” 設計難以滿足差異化需求。
二、技術突破:從材料到算法的系統性創新

高頻材料革新
新型介質基板:采用低介電常數、高導熱性的復合材料(如改性陶瓷、液晶聚合物),在縮小天線體積的同時降低信號損耗。
柔性基底技術:東莞企業研發的柔性天線可貼合曲面設備(如手機后蓋、汽車外殼),通過空間重構提升覆蓋靈活性。
結構設計優化
超材料與人工電磁結構:利用超表面(Metasurface)技術,在毫米級厚度內實現波束聚焦與散射抑 制,典型案例包括華為在東莞松山湖實驗室開發的超薄毫米波天線。
集成化設計:將天線與濾波器、功率放大器等組件集成于 PCB 板,減少分立元件占用空間,如 OPPO 在東莞生產的 5G 手機內置一體化天線模塊。
智能算法賦能
波束賦形動態調整:通過 AI 算法實時感知環境變化,動態優化波束方向。例如,東莞某基站天線廠商開發的 “環境指紋” 技術,可根據建筑反射、人群移動等因素自動調整波束寬度。
多模切換技術:支持 Sub-6GHz 與毫米波頻段智能切換,在保障覆蓋的同時降低功耗。
三、東莞實踐:產業生態的協同創新
制造優勢支撐
依托珠三角電子產業鏈,東莞企業在精 密加工、納米級電鍍等工藝上具備全球競爭力。例如,信維通信(總部位于深圳,在東莞設有生產基地)通過 LDS(激光直接成型)技術實現天線三維立體集成,體積縮小 40% 以上。
場景化解決方案
工業園區專網:針對工廠內 AGV 小車、傳感器等設備的高密度連接需求,東莞某科技公司推出 “分布式微基站 + 陣列天線” 方案,在 300 平方米車間內實現無縫覆蓋。
城中村覆蓋優化:采用 “小型化天線 + 中繼器” 組合,通過墻面貼片天線彌補傳統宏基站的信號陰影區。
產學研深度融合
東莞理工學院與華為、廣東通宇通訊等企業共建實驗室,攻關高頻天線小型化、多波束協同等技術。例如,聯合研發的 “折紙式” 可重構天線,在折疊狀態下體積僅為傳統天線的 1/5,展開后覆蓋范圍提升 3 倍。
四、未來趨勢:從 5G 到 6G 的演進
太赫茲頻段預研
東莞部分企業已啟動 6G 天線預研,探索通過超材料實現太赫茲頻段(100GHz 以上)的有效輻射與接收,在更小體積內支持更高帶寬。
能量與信息同傳
結合無線充電技術,設計兼具信號收發與能量收集功能的復合型天線,進一步優化終端設備空間利用率。
結語
在東莞,5G 天線的小型化與覆蓋能力平衡已不僅是技術命題,更是產業升級的縮影。通過材料創新、結構優化與智能算法的協同突破,東莞正推動天線從 “硬件模塊” 向 “智能終端” 演進,為 5G 網絡的深度滲透與未來通信技術的迭代提供關鍵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