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PS 與北斗系統在信號頻段上存在一定差異。GPS 主要使用 L 頻段信號,如 L1、L2 等;北斗系統則有 B1、B2、B3 等多個頻段 。為實現兼容,兼容天線被設計為具備多頻段接收能力,可同時感應不同頻段的信號,并將其轉化為電信號傳入接收機。例如,部分新型車載天線采用了陣列天線技術,通過合理布局天線振子,使天線對不同頻段信號具有良好的接收靈敏度 。這種多頻段接收能力,使得車輛在行駛過程中,無論周邊環境對哪個頻段信號產生干擾,都能通過其他頻段信號維持定位功能 。
信號處理階段的協同
當 GPS 和北斗天線接收到信號后,車載接收機進入信號處理環節。接收機中的信號處理芯片是協同的關鍵。芯片需具備對不同系統信號的識別與分離能力。它依據 GPS 和北斗信號各自的編碼特征與調制方式,將混合信號區分開來。比如,利用相關算法對信號進行匹配,識別出 GPS 的 C/A 碼和北斗的 B1I 碼等。分離后的信號會分別進入對應的處理通道 。

在定位解算階段,處理芯片會整合來自兩個系統的信號數據。傳統單一系統定位時,需至少接收 4 顆衛星信號才能完成定位。而兼容系統下,可同時利用 GPS 和北斗衛星信號。例如,若 GPS 衛星數量不足,處理芯片會增加北斗衛星信號的權重,通過復雜的三角測量和定位算法,綜合計算車輛的位置坐標 。這種多系統數據融合的方式,大大提高了定位的穩定性與精度,尤其在城市高樓林立、信號易受遮擋的區域,能有效減少定位偏差 。
系統層面的兼容協同機制
從系統層面來看,GPS 和北斗實現兼容協同得益于國際電聯(ITU)框架下的射頻兼容以及民用信號互操作協議 。兩大系統在頻率規劃上,通過協商避免了相互干擾,為信號兼容接收創造了基礎條件。在民用信號方面,如北斗的 B1C 和 GPS 的 L1C 信號實現互操作,意味著車載設備在處理這兩種信號時,可采用相似流程,降低了設備復雜度與成本 。
此外,在衛星導航系統的時間系統與坐標體系上,GPS 和北斗也進行了統一與校準 。時間同步確保衛星信號傳播時間測量的準確性,坐標體系統一則保證定位結果在同一空間基準下表達,使兩個系統的數據能夠無縫融合,為車輛提供連續、準確的導航定位服務 。
GPS 車載天線與北斗天線的兼容協同,通過信號接收、處理以及系統層面的協同機制,實現了優勢互補,為車輛提供更可靠、更準確的導航定位服務,有力推動了智能交通的發展 。